節目
《B小調彌撒曲》
巴赫
- Missa 彌撒
- Kyrie eleison
- Christe eleison
- Kyrie eleison
- Gloria in excelsis Deo
- Et in terra pax
- Laudamus te
- Gratias agimus tibi
- Domine Deus
- Qui tollis
- Qui sedes
-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 Cum Sancto Spiritu
- Symbolum Nicenum 尼西亞信經
- Credo in unum Deum
- Patrem omnipotentem
- Et in unum Dominum
- Et incarnatus est
- Crucifixus
- Et resurrexit
- Et in Spiritum Sanctum
- Confiteor
- Et expecto
- Sanctus 聖哉經
- Sanctus
- Pleni sunt coeli
- Osanna, Benedictus, Agnus Dei et Dona nobis pacem 和撒那、迎主曲、羔羊頌及平安禮
- Osanna in excelsis
- Benedictus
- Osanna in excelsis (repetatur)
- Agnus Dei
- Dona nobis pacem
– 不設中場休息 –
音樂總監及指揮:黃日珩
女高音:鍾嘉欣
女中音:張吟晶
女中音:廖靜茵
男高音:曾鈺棋
男低音:胡永正
學士合唱團
學士管弦樂團
演出者簡介
黃日珩 (音樂總監及指揮)
黃日珩為香港土生土長指揮家、男低音歌唱家及教育家。先後於美國及德國受教育,師隨車爾諾夫、干廸、高思達洛古學習聲樂。他曾贏得棕櫚泉歌劇協會聲樂比賽冠軍及柏薩廸納歌劇協會獎學金,並於2019年香港合唱指揮比賽中贏得冠軍及亞太青年合唱團大獎。
黃氏演出過的歌劇及音樂劇角色包括《費加羅的婚禮》的費加羅、《唐·帕斯夸雷》的帕斯夸雷、《女人皆如此》的阿方索、《魔笛》的薩拉斯妥、《仲夏夜之夢》的波頓、《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羅倫斯神父、《波希米亞生涯》的柯林尼、《賈尼・斯基基》的西蒙、《木偶奇遇記》的木匠、《孤星淚》的賈維等。音樂會及聖樂曲目方面,他曾於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佛瑞《安魂曲》、韓德爾《彌賽亞》、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莫札特《安魂曲》及威爾第《安魂彌撒曲》擔任指揮及男低音獨唱。他多次獲邀參與陳慶恩教授創作的歌劇世界首演項目,曾飾演《蕭紅》的魯迅、《大同》的康有為及《鬼戀》的月光;華田朗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毛蟲/公爵夫人及哈維《野地之聲音樂劇》的獅子-樂譜之王。他亦曾於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舒伯特《冬之旅》演出中擔任獨唱。
黃氏現為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團長、學士合唱團及學士管弦樂團音樂總監、香港兒童合唱團及聖保羅男女中學高級組合唱團指揮。從業餘到專業樂團,他作為合唱及樂團建造者的啟發性備受肯定,並致力推廣多元化的合唱及交響音樂。
他曾擔任指揮家艾德敦、瑞凌、馬捷爾、譚盾及梵志登的合唱指導;並在《阿依達》、《唐‧喬望尼》、《賈尼.斯基基》、《愛情靈藥》、《波希米亞生涯》及《杜蘭朵》歌劇擔任助理指揮。
黃竣恒 (樂團首席)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後,黃氏獲全費獎學金就讀於肯特州立大學及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分別取得小提琴演奏碩士及博士學位。在學期間,師承邁阿密四重奏,Amy Lee,蔡睿,及陳浩堂。黃氏分別在浸會大學及密蘇里大學的協奏曲比賽勝出,以獨奏身份與樂團演出。除此以外,黃氏亦曾獲邀以獨奏及團長身份與世界各地的樂團演出。黃氏熱衷於教學,曾獲邀到不同的學校和音樂節授教大師班及演出,其中包括西伊利諾州大學,海斯堡州立大學,及國際藝穗音樂節。
鍾嘉欣(女高音)
女高音鍾嘉欣畢業於曼哈頓音樂學院和伊斯曼音樂學院。她的舞台演出包括在香港的《唐.帕斯夸莱》中飾演諾麗娜,《女人皆如此》中飾演菲奧迪麗吉,在意大利的《費加洛的婚禮》中飾演女伯爵,以及在美國的《蝙蝠》中飾演羅莎琳達。其它的角式還包括《瑪儂》中的主角以及《卡門》中的米凱拉。2023年,鍾氏受邀於荷蘭音樂節與皇家音樂廳樂團世界首演譚盾的《大自然安魂曲》,演出「九色鹿」一角,獲好評如潮。鍾氏亦於音樂會上擔任獨唱,其中包括於紐約演出德伏扎克的《讚美頌》和貝多芬的《C大調彌撒曲》,以及在香港演出巴赫的《D大調聖母讚主曲》和柯夫的《布蘭詩歌》。
張吟晶(女中音)
張吟晶現為香港的頂尖青年女中音歌唱家之一。2016年她榮獲新加坡歌劇院舉辦的東盟聲樂比賽冠軍。畢業後張氏屢獲香港管弦樂團,香港歌劇院,非凡美樂,香港藝術節等本地勁旅垂青,擔任主唱。2019年首次受邀於義大利Petruzzelli歌劇院演出《塞爾維亞理髮師》的羅西娜。近年更受到義大利Erasmus管弦樂團、吉隆坡城市歌劇團、維港音樂節、香港大歌劇院,新加坡歌劇院,四川音樂學院以及深圳莫札特音樂節等等,邀請擔任獨唱。近年,張氏積極參與近代全新粵語室內歌劇的演出,飾演《烏龍功夫》的師母,以及《兩個女子》的魚一角。張氏今年參與了愛丁堡藝術節的開幕演出,於譚盾的《慈悲頌》裡飾演王子和妙音。
張氏在香港演藝學院先後以優異成績完成音樂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
廖靜茵(女中音)
廖氏師承陳少君,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音樂系,以接近滿分成績考獲LTCL 聲樂演唱文憑。她獲頒皇家威爾斯音樂及戲劇學院獎學金,將赴英進修聲樂碩士課程。
廖氏有豐富演出古典作品的經驗,曾演出的作品包括莫扎特《喜臨⾨》翟芊德、舒伯特《第五號彌撒曲》女低音獨唱,亦曾獲邀到香港電台錄影節目《藝坊星期天》為《喜臨⾨》作宣傳。
此外,她演繹當代音樂細緻動人,在港曾演唱多套當代聲樂作品,包括鄧慧中聲樂作品:莎士比亞《喜氣洋洋》、蕭樹勝及鄭啟明《不過》,又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為維約托米斯《被遺忘的人民》擔任獨唱。至於當代大型音樂作品,她曾參演第41屆、43屆、50屆及51屆香港藝術節製作室內歌劇:陳慶恩《蕭紅》、《大同》、舞蹈歌劇:陳慶恩及盧定彰《兩生花》,亦曾參演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多媒體藝術製作《昨夜,我又夢見我》。
廖氏也積極參與聲樂文化推廣,隨亞洲藝術音樂推廣基金會於社區文化推廣演出《樂遊叮叮》推廣古典聲樂,與眾同樂。
她現為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合唱訓練計劃成員,獲邀參與《BBC 藍色星球II音樂會》香港首演。
曾鈺棋(男高音)
男高音曾鈺棋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聲樂系碩士生,師承著名女高音阮妙芬及男高音柯大偉。在學期間他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包括匯豐香港獎學金,演藝學院友誼舍獎學金,皇家英聯邦協會獎學金及梁思豪獎學金。曾氏曾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歐洲音樂學院及莫札特大學參與Francisco Araiza及Mario Diaz的大師班,過往亦曾參與Marco Berti、Valentina Farcas、Nelly Miricioiu、Darryl Edwards、莫華倫及Michael Chance的大師班。
曾氏的表演經驗豐富,並曾與多個本地優秀團體合作,包括非凡美樂、香港聖樂團、美聲匯、Ponte Orchestra、馬勒樂團、香港青年合唱團、葉氏兒童合唱團、香港演藝學院及浸大基督徒詩班。他曾演唱的歌劇角色包括《伊多美尼奥》;《鄉村騎士》中的圖烈度;《凱撒大帝》中的塞斯托;《孔子傳》中的顏回、《魔笛》的摩諾斯塔托斯及《荷夫曼的故事》的安得烈亞、哥順尼尼。除歌劇外,他亦曾在多套著名聖樂作品擔任男高音獨唱,例如威爾第的《安魂曲》及普契尼的《榮耀彌撒曲》。他亦是本地新興合唱團Noēma的一分子,致力於本地推廣合唱音樂。
胡永正(男低音)
多演唱巴哈的作品及清唱劇:例如《聖約翰受難曲》、《聖馬太受難曲》、《聖馬可受難曲》、《尊主頌》、《B小調彌撒》、《聖誕神曲》以及清唱劇第 4, 6, 21, 22, 30, 38, 47, 56, 62, 70, 78, 80, 82, 94, 102, 131, 139, 147, 158及211部,這些演出機會讓永正能近距離地與畢特、陳子虔、卡殊拿、楊欣諾、孫子承等學習,曾於香港巴赫音樂節、馬來西亞巴赫節及德國圖林根巴赫周中演出。永正亦常參與神曲的獨唱,較多演唱的作品有韓德爾彌賽亞、海頓創世記、莫扎特安魂曲、孟德爾頌以利亞及聖保羅、佛瑞安魂曲、布拉格姆斯安魂曲等,亦讓永正與指揮大師如斯文、里霖、古特文、維勒、歌欣、林望傑、廖國敏、葉詠詩等合作。曾參演香港藝術節主辦歌劇製作《婆婆》以及《兩個女子》、新視野藝術節主辦的歌劇製作並在2019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重演之《天使之骨》;曾參演陳慶恩創作之《烏龍功夫》、《大同》及《蕭紅》;亦曾於香港歌劇院、香港都會歌劇院、非凡美樂、Pop Up Production合作演出劇目如《茶花女》、天堂與地獄》、《波希米亞人》等。
畢業於伊士曼音樂學院(演唱及文獻研究碩士)。浸會大學一級榮譽畢業生(聲樂演唱及教學 )。 中文大學獲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 考獲LRSM及ATCL演唱執照及文憑。先後師承劉永生先生、陳晃相先生、Prof. Robert McIver。
現任宣道會屯門堂音樂指導、與香港中文大學及琴.音樂中心任聲樂教師。現任香港嶺南大學黄炳禮音樂及演藝部助理教授、香港教育大學駐校藝術家、香港浸會大學團隊音樂事工主任及香港大學室內合唱團指揮。現為美國聲樂教師協會會員以及為香港分會主席。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及指揮 : 黃日珩
助理指揮 : 廖梓丞
司琴 : 黃歷琛
學士合唱團由前香港大學合唱團成員在1979年創立。演出曲目廣泛,亦曾為香港傑出音樂家新曲作首演,計有陳慶恩教授、陳偉光教授、羅炳良教授、羅永暉先生、李家泰博士、廖梓丞先生、麥漢超先生及曾葉發博士等作品。近年演出過的主要作品包括巴赫《尊主頌》、伯恩斯坦《卓切斯特詩篇》、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及《命運之歌》、佛瑞《安魂曲》、古諾《聖西紹爾莊嚴彌撒曲》、盧利《感恩讚》、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和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馬丁《雙合唱團彌撒曲》、孟德爾遜 《讚美頌歌》、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和 《安魂曲》、奧福《布蘭詩歌》、帕特《信經》、普朗克《榮耀頌》、普勞林斯《里加彌撒曲》、拉赫曼尼洛夫《鐘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小莊嚴彌撒曲》和《聖母悼歌》、盧特《兒童彌撒曲》、史特拉汶斯基《詩篇交響曲》、泰利斯《寄願於主而無他》、威爾第《安魂彌撒曲》和《四首宗教歌曲》等。
合唱團除了聯同其正式合作夥伴學士管弦樂團 舉辦大型音樂會,亦曾於本地及海外作客席演 出。2013和2014年,合唱團獲港樂邀請,與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演唱分別由已故大師馬捷爾指揮的布列頓《戰爭安魂曲》,以及「香港文化中心25周年誌慶音樂會」。2015年,學士聯同澳門樂團和嚶鳴合唱團,於第二十六屆澳門藝術節演唱《澳門魂》。2016年7月,學士與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合作,在史密斯廣場聖 約翰教堂首演,節目涵蓋九種語言、不同風格及 多個年代的作品。同年8月,學士聯同阿諾德勳伯格合唱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香港童聲合唱團,在「維港音樂節」閉幕音樂會演唱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2017年5月,學士聯同深圳大學采桑子合唱團於「深港青年文化交流藝術季」之聯合合唱音樂會「紫荊花開」中演出。2018年,學士三訪澳門,分別參與出自澳門作曲家區師達神父的《謝主曲》之錄音,以及聯同澳門樂團演唱由葛欽指揮的《英雄:電玩交響樂》及《國家地理—我們的世界交響曲》。2019年 4 月,學士聯同深圳交響樂團在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之閉幕音樂會「詠嘆西.東」中演出。同年 8 月,學士與洛杉機夢想樂團合作,首次踏足北美洲,期間參與「洛杉機國際合唱音樂節」,並聯同洛杉機歌劇合唱團於天使之后主教座堂演唱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學士合唱團致力向年輕人推廣音樂,常邀請學生參與學士音樂會,與合唱團一同演唱,或加入學 士管弦樂團,隨專業樂師同台演奏,又讓有志成為合唱指揮的團員擔任音樂會指揮,也邀請年輕音樂家客席演出。學士亦舉辦「學士學唱」音樂會,讓團員以小組或獨唱形式演出,提升歌唱技巧。在學校假期期間,團中在學團員更獲學士之友贊助參加學士音樂總監主持的聲樂研習坊及大師班。合唱團亦設立學生門票資助計劃以進一步向年輕人推廣音樂。自2006年,善心的學士之友捐出音樂會學生門票,讓接近7,000 名學生(當中不乏初次接觸合唱音樂的學生)透過該計劃得以欣賞合唱音樂藝術。
合唱團亦致力參與社區服務及慈善項目,曾到老人院、療養院和庇護工場探訪及獻唱。學士亦曾於倫敦的社區中心舉辦外展活動,節目包括合唱表演及與觀眾互動的遊戲環節,並獲得正面評價。學士也舉辦慈善音樂會籌款,透過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捐款予其國內的「重建診所」、「愛心水窖」、「重建危校」、「走進高中」、「書香校園」圖書捐贈,以及「緬甸學校重建計劃」、 「緬甸農村發展計劃」、「緬甸、柬埔寨免費飯餐事工」、「新冠肺炎抗疫事工」等。學士也曾為點滴是生命在甘肅籌建水窖及參加其舉辦的「點滴揹水行步行」籌款活動。合唱團亦曾合辦及參與地震賑災音樂會,其中包括2015年5月「尼泊爾的未來:4.25地震賑災籌款音樂會」。2015年6月,學士亦於香港聖約翰座堂所舉辦的籌款音樂會「聖米迦勒賣物會2015音樂會—希望與夢想」獻唱。
透過音樂會及慈善活動以培育年輕一代,「學士」之名更賦新義。
學士管弦樂團
2006年4月,一群熱心公益的樂手襄助學士合唱團,在其慈善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安魂曲》及其他作品」。2007年9月,學士之友樂團正式成立,並在學士周年音樂會作首次演出,於香港文化中心義演普羅高菲夫的清唱劇《亞歷山大‧湼夫斯基》。此後,樂團常在學士主要音樂會中義務演奏,先後有「尊主頌穿梭百年」、「樂在其中三十年: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及布拉姆斯《命運之歌》」及「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於2013年9月「為大師喝采」音樂會,樂團同時易名為學士管弦樂團,並正式成為學士合唱團的管弦樂合作伙伴。為慶祝學士合唱團成立三十五週年,樂團於2014年5月舉辦學士管弦樂團創團音樂會,與合唱團攜手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及同年8月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備受好評。2015年,樂團分別於《SliderAsia 2015 亞洲長號及銅管音樂節》的優勝者音樂會,以及同年7月學士合唱團「歌劇大師的聖樂」音樂會中演奏。2016年1月,樂團於學士合唱團「眾聲齊頌」音樂會中演奏盧利《感恩讚》;同年9月,於學士合唱團「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音樂會中演奏。2017年1月,樂團亦於學士合唱團「永恆之光」音樂會中演奏。
2017年亦為學士管弦樂團成立十周年。樂團於該年5月舉辦「五月.十慶:法國音樂巡禮」音樂會,並演奏聖桑《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其後演出過的音樂會有 2017年 9 月「信頌之光」、2018年 9月「古諾誕辰二百週年—《聖西紹爾莊嚴彌撒曲》」、2019年 1月「UC Conductors Through the Ages」(節目包括佛瑞《安魂曲》),2019年 6月「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以及 2019年 11 月「奧福《布蘭詩歌》」。
學士管弦樂團成員來自不同院校、社區及職業樂團。團員全心致力支持學士的慈善音樂會,每次演出分文不收。樂團的善心與一貫高水準演出深獲合唱團成員、觀眾及所有受益團體讚賞和感激。學士管弦樂團亦為推廣音樂教育不遺餘力, 秉持承先啟後精神,讓學生跟隨老師,業餘樂手和專業樂師同台演出,藉以擴展其音樂領域,提升演奏水平。
曲目介紹
B 小調彌撒曲,BWV 232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巴赫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思想的深度、技術的精湛和藝術美感而著稱,將巴洛克風格推向了高潮,並對後來的西方古典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B 小調彌撒曲》是他偉大作品其中之一,將拉丁文彌撒譜成樂曲。
雖然巴赫還創作了其他幾部彌撒曲,但 《B 小調彌撒曲》是巴赫唯一一部完整的常用經文彌撒曲,也是他最後的主要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完成於 1749 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在他生前亦從未完整演出過。《B 小調彌撒曲》的首次完整演奏記錄是在一個多世紀後的 1859 年。
《B 小調彌撒曲》匯集了約25 年間創作的樂曲。其中既有新創作的樂段,也有改編自早期作品的樂曲,例如多部清唱劇和1733 年創作的《B 小調垂憐經-光榮頌彌撒曲》(Kyrie-Gloria Missa in B minor)—— 此曲構成了彌撒曲的起首部分。在巴赫的時代,為「新作」重用或彙編已有的音樂是常見的創作手法。
《彌撒曲》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彌撒 (Missa)、尼西亞信經 (Symbolum Nicecum)、聖哉經 (Sanctus) 與和撒那、迎主曲、羔羊頌及平安禮 (Osanna、Benedictus、Agnus Dei et Dona Nobis Pacem)。每個部分由數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由禮儀文本中的一句或數句句子發展而來。
I. 彌撒
彌撒以垂憐經(Kyrie)開始,祈求神的憐憫。它由三個樂章組成:Kyrie Eleison I、Christe Eleison 和 Kyrie Eleison II,由原始禮儀三句歌詞的結構擴展而來。
Kyrie Eleison I以宏偉的和弦開始,隨後是一段對位複雜而情緒沉鬱的 B 小調合唱賦格曲。 Christe Eleison是女高音二重唱,加上小提琴優美的線條交織而成。Kyrie Eleison II是另一合唱賦格曲,這次以升F為主音,透過運用半音階、不協和與調式音階,營造文藝復興晚期的古風,而大致上仍然保持了最初Kyrie Eleison I的莊嚴肅穆。
合唱團以Gloria in Excelsis Deo拉開光榮頌(Gloria)的序幕,這是一首歡快的 D 大調舞曲,以勝利明亮的小號和充滿活力的弦樂伴奏為特色。緊隨其後是以賦格寫成的Et in terra pax,當中不同聲部均有一音節多音風格(melisma)的樂句。之後是由小提琴獨奏伴奏的女高音詠嘆調Laudamus te和合唱樂章Gratias agimus tibi,後者是巴赫對1731 年創作的第29號清唱劇Wir danken dir, Gott(我們感謝您,上帝)的再創作。樂章以文藝復興時期複調聖歌的風格開始,而巴赫通過加厚器樂織體逐漸強化了氣氛,此寫作手法又較貼近巴洛克式。
Domine Deus是女高音和男高音二重唱,與長笛伴奏互相輝映。緊接着的是 Qui tollis,合唱團加入這B小調樂章,長笛二重奏在弦樂的襯托下更顯哀傷。此樂章是根據第 46 號清唱劇Schauet doch und sehet(你們要觀看,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的一部分改編而成。 Qui sedes 是由女中音和柔音雙簧管演奏的樂章。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是一首男低音詠嘆調,由獵號(corno da caccia)和一對巴松管伴奏,緊接着是Cum Sancto Spiritu,這是一首輝煌、複雜而靈活的D 大調合唱賦格曲,以總接整首光榮頌。
II. 尼西亞信經
尼西亞信經(Symbolum Nicecum)即信經(Credo)。這部分包含九個樂章,體現了巴赫對文本與音樂結構關係的嚴謹。起首兩個為合唱樂章——Credo in unum Deum又是另一個賦格樂章,其特點是在通奏低音部分使用了穩定的行進低音,並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古代教會風格,使用了Mixolydian調式;隨後是Patrem omnipotentem,它可能是根據第171 號清唱劇中Gott, wie dein Name, so ist auch dein Ruhm(上帝,祢的名,如同祢的榮耀)的一首讚美合唱詩改編的。
Et in unum Dominum是女高音和女低音二重唱,配有柔音雙簧管和弦樂。隨後,合唱團在Et incarnatus est中呈現出一種強烈的陰鬱情緒,半音階和不協和音的使用強調了這種情緒,鋪墊Crucifixus 中的絕望。這 E 小調樂章是尼西亞信經的中心(9 個樂章中的第 5 個),以帕薩卡利亞舞曲為體裁,描繪耶穌釘十架的悲嘆樂章。它改編自巴赫早年在 1714 年復活節創作的第12號清唱劇 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哭泣、哀嘆、擔憂、恐懼)。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將Crucifixus置於全套彌撒曲的中心位置,以象徵受難作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體現巴赫對音樂的結構感和信仰的虔誠。
隨後突然響起歡快的 D 大調Et resurrexit,小號和鼓聲此起彼伏,波蘭舞曲般的節奏使音樂充滿活力,帶出耶穌復活的歡愉。Et in Spiritum Sanctum是一首男低音詠嘆調,由一雙柔音雙簧管伴奏。信經的最後兩樂章回到合唱聲部,織體上完成對稱的結構——Confiteor 是另一首 F# 小調賦格曲,在經歷了整部彌撒中最神秘、和聲最不穩定的過渡段落後,整部信經以Et expecto在歡快、喜慶的D大調中結束。
III. 聖哉經
聖哉經是一個 D 大調六聲部合唱樂章,以連綿的三連音和跳躍八度的低音音形貫穿全樂章。樂章隨後與Pleni sunt coeli相連,一首 3/8 拍子、歡快的賦格曲,一音節多音風格的旋律在不同聲部均有出現。
IV. 和撒那、迎主曲、羔羊頌及平安禮
Osanna(和撒那)是一個喜慶的樂章,合唱團在此樂章分成兩組。這樂章是巴赫以之前慶祝奧古斯特三世即位波蘭國王而創作的世俗清唱劇第215號Preise den Glücke(你有福了)改編而成的。隨後是男高音獨唱Benedictus(迎主曲),長笛和通奏低音組成合奏。在重唱Osanna之後,女中音獨唱帶來哀傷的 G 小調的Agnus Dei(羔羊頌)。
最後,彌撒曲以 Dona nobis pacem(請賜我們平安)結尾,這個 D 大調樂章重新使用早前 Gratias agimus tibi 中的音樂,為這部龐大的作品畫上完美的句號。
從垂憐經中莊嚴的憐憫請求到信經中最終勝利的信仰宣言,從沉思的羔羊頌到歡快的光榮頌和聖哉經,彌撒曲帶領聽眾進行一次深刻的精神與情感之旅。B 小調彌撒曲不僅見證巴赫作品作為一個時代風格的頂峰,也是對人類精神中所能感知的信仰、希望和喜悅的讚美。
曲目介紹:
廖梓丞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及指揮:黃日珩
助理指揮:廖梓丞
司琴:黃歷琛
學士管弦樂團
# 樂團首席
* 首席
鳴謝
是次演出得以下人士及機構鼎力協助,學士合唱團特此衷心致謝:
- Ms. Audrey Chan
- Ms. Vivian Chan
- Mr. Brian Chan
- Prof. Cheung Him
- Ms. Samantha Chong
- Ms. Candice Chung
- Mr. Samuel Huang
- Ms. Kath Lit
- Ms. Bonnie Liu
- Prof. Johnny Poon
- Mr. Benedict Shea
- Mr. Gary Tong
- Mr. Freddie Tsang
- Mr. Alexander Wong
- Mr. Vicky Wong
- Mr. Caleb Woo
- Mr. Kris Yee
- All players of the Learners Orchestra
- Academy of Music,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City Performing Arts Services Company
- Hong Kong Christian Council
- Hong Kong City Hall
- Methodist International Church Hong Kong
- Pica Pica Media Limited
-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承蒙多位善長慷慨贊助本音樂會學生票,以助推廣音樂教育,並捐款至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東南亞免費飯餐事工」,特載芳名以誌:
- Mr. Andrew Chan
- Dr. Chiu Shui Wah
- Dr. Edward Lai
- Dr. Annie Wong
- Ms. Annie Wong
- Mr. Arthur Wong
- Dr. Henry Y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