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me

廖梓丞

《信》

指揮:廖梓丞

路德維希 · 范 · 貝多芬

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Op.67

– 中場休息 –

古斯塔夫 · 馬勒
克利圖斯 · 哥特瓦爾德
改編

《在夕陽下》,改編自馬勒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 — 稍慢板

普朗克

《聖母悼歌》

女高音:鍾嘉欣

音樂總監及指揮:黃日珩

學士合唱團
學士管弦樂團

收益除必要開支,餘數將撥捐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新冠肺炎抗疫事工」,向亞洲國家貧病交迫的病患者 、 失業者施予援助

如您有意捐款支持,請點擊連結下載捐款表格:

演出者簡介

黃日珩 (音樂總監及指揮)

黃日珩為香港土生土長指揮家、男低音歌唱家及教育家。先後於美國及德國受教育,師隨車爾諾夫、干廸、高思達洛古學習聲樂。他曾贏得棕櫚泉歌劇協會聲樂比賽冠軍及柏薩廸納歌劇協會獎學金,並於2019年香港合唱指揮比賽中贏得冠軍及亞太青年合唱團大獎。

黃氏演出過的歌劇及音樂劇角色包括《費加羅的婚禮》的費加羅、《唐·帕斯夸雷》的帕斯夸雷、《女人皆如此》的阿方索、《魔笛》的薩拉斯妥、《仲夏夜之夢》的波頓、《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羅倫斯神父、《波希米亞生涯》的柯林尼、《賈尼・斯基基》的西蒙、《木偶奇遇記》的木匠、《孤星淚》的賈維等。音樂會及聖樂曲目方面,他曾於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佛瑞《安魂曲》、韓德爾《彌賽亞》、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莫札特《安魂曲》及威爾第《安魂彌撒曲》擔任指揮及男低音獨唱。他多次獲邀參與陳慶恩教授創作的歌劇世界首演項目,曾飾演《蕭紅》的魯迅、《大同》的康有為及《鬼戀》的月光;華田朗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毛蟲/公爵夫人及哈維《野地之聲音樂劇》的獅子-樂譜之王。他亦曾於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舒伯特《冬之旅》演出中擔任獨唱。

黃氏現為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團長、學士合唱團及學士管弦樂團音樂總監、香港兒童合唱團及聖保羅男女中學高級組合唱團指揮。從業餘到專業樂團,他作為合唱及樂團建造者的啟發性備受肯定,並致力推廣多元化的合唱及交響音樂。

他曾擔任指揮家艾德敦、瑞凌、馬捷爾、譚盾及梵志登的合唱指導;並在《阿依達》、《唐‧喬望尼》、《賈尼.斯基基》、《愛情靈藥》、《波希米亞生涯》及《杜蘭朵》歌劇擔任助理指揮。

黃竣恒 (樂團首席)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後,黃氏獲全費獎學金就讀於肯特州立大學及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分別取得小提琴演奏碩士及博士學位。在學期間,師承邁阿密四重奏,Amy Lee,蔡睿,及陳浩堂。黃氏分別在浸會大學及密蘇里大學的協奏曲比賽勝出,以獨奏身份與樂團演出。除此以外,黃氏亦曾獲邀以獨奏及團長身份與世界各地的樂團演出。黃氏熱衷於教學,曾獲邀到不同的學校和音樂節授教大師班及演出,其中包括西伊利諾州大學,海斯堡州立大學,及國際藝穗音樂節。

廖梓丞 (指揮)

廖氏生於香港,自幼習鋼琴、大提琴及作曲,2009年及2011年分別考獲倫敦聖三一學院鋼琴院士文憑 (FTCL)及大提琴專業文憑 (LTCL) 。廖氏現為香港演藝學院碩士生,師隨徐惟恩副教授,主修鋼琴合作。

作為活躍的獨奏及合奏者,廖氏於不同合唱團與樂團擔任指揮、歌者、鋼琴及大提琴演奏。廖氏現為學士合唱團助理指揮,並隨黃日珩先生習指揮。廖氏曾為Ponte Singers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擔任合唱指導,另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合唱團團長,並帶領合唱團演出奧夫《布蘭詩歌》。廖氏亦為新世紀青年管弦樂團大提琴首席及Js’ Trio大提琴手,並曾與著名流行音樂人金培達及林一峰合作。

廖氏曾修讀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隨伍巧怡女士主修作曲及電子音樂。其作品於世界各地獲大小藝團作演出,遍及澳洲、奧地利、德國、新加坡、南非、英國、美國及香港。聲樂作品《鐵屋》為德國萊比錫歌劇院2021年作曲比賽三首入圍作品之一,其他近作包括為垂誼樂社創作的室樂作品《浮城一瞥》,以及為學士合唱團而作的《流散》。2010年起成為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廖氏曾為香港兒童合唱團成員,並以團員和鋼琴伴奏身分赴外地演出,現為香兒導師。

廖氏為香港大學建築學碩士及建築學文學士,在學期間曾獲香港政府才藝發展獎學金、院長嘉許名單和木下一獎。2020年春季學期於維也納美術學院藝術與建築系作交換生,期間曾參與維也納歌唱協會合唱團。

鍾嘉欣(女高音)

鍾嘉欣於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獲音樂學士學位,師承大都會歌劇院歌唱家馬克‧奧斯華和著名女高音艾舒利.普特南。及後鍾氏於伊士曼音樂學院修讀音樂碩士學位,師隨著名美國女中音嘉芙蓮.辛斯基。

2014年,鍾氏在美國舉行的古典歌唱家大賽及國家聲樂教師聯會區際比賽中,分別晉身決賽和獲得第一名,並於2015年的第三十四屆傑茜.克內賽爾藝術歌曲大賽榮獲季軍,同年在大都會歌劇院國家評議會區際遴選獲優異獎。

鍾氏曾於美國康乃狄克州飾演《糖果屋》中的晨露仙子及《蝙蝠》的羅莎蓮黛,亦於伊士曼歌劇院飾演《老女僕與小偷》中的拉緹莎及在奈德.羅蘭的《小城故事》飾演愛蜜莉。2017年,於意大利飾演《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夫人一角。 在香港,鍾氏與香港歌劇院的演出包括《唐.帕斯夸雷》的諾麗娜,《卡門》的米凱拉及《女人皆如此》的費奧迪麗姬。鍾氏亦經常參與美聲匯的演出,包括於2018年12月首演的原創音樂劇《快樂王子及第四個智者》中的燕子及2021年12月的流行歌劇《摯愛》中柳兒一角。

鍾氏亦曾為不少音樂會擔任獨唱,包括演唱德伏扎克的《讚美頌》及貝多芬的《C大調彌撒曲》,與香港青唱合作演出巴赫的《D大調聖母讚主曲》,及與Hong Kong Ponte Singers and Orchestra合演卡爾.奧爾夫的《布蘭詩歌》。

鍾氏於2017年在香港舉行首個公開獨唱會,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音樂顯才華」系列打響頭炮。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及指揮        :        黃日珩
助理指揮                    :        廖梓丞
司琴                            :        黃歷琛

學士合唱團由前香港大學合唱團成員在1979年創立。演出曲目廣泛,亦曾為香港傑出音樂家新曲作首演,計有陳慶恩教授、陳偉光教授、羅炳良教授、羅永暉先生、李家泰博士、廖梓丞先生、麥漢超先生及曾葉發博士等作品。近年演出過的主要作品包括巴赫《尊主頌》、伯恩斯坦《卓切斯特詩篇》、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及《命運之歌》、佛瑞《安魂曲》、古諾《聖西紹爾莊嚴彌撒曲》、盧利《感恩讚》、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和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馬丁《雙合唱團彌撒曲》、孟德爾遜 《讚美頌歌》、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和 《安魂曲》、奧福《布蘭詩歌》、帕特《信經》、普朗克《榮耀頌》、普勞林斯《里加彌撒曲》、拉赫曼尼洛夫《鐘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小莊嚴彌撒曲》和《聖母悼歌》、盧特《兒童彌撒曲》、史特拉汶斯基《詩篇交響曲》、泰利斯《寄願於主而無他》、威爾第《安魂彌撒曲》和《四首宗教歌曲》等。

合唱團除了聯同其正式合作夥伴學士管弦樂團 舉辦大型音樂會,亦曾於本地及海外作客席演 出。2013和2014年,合唱團獲港樂邀請,與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演唱分別由已故大師馬捷爾指揮的布列頓《戰爭安魂曲》,以及「香港文化中心25周年誌慶音樂會」。2015年,學士聯同澳門樂團和嚶鳴合唱團,於第二十六屆澳門藝術節演唱《澳門魂》。2016年7月,學士與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合作,在史密斯廣場聖 約翰教堂首演,節目涵蓋九種語言、不同風格及 多個年代的作品。同年8月,學士聯同阿諾德勳伯格合唱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香港童聲合唱團,在「維港音樂節」閉幕音樂會演唱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2017年5月,學士聯同深圳大學采桑子合唱團於「深港青年文化交流藝術季」之聯合合唱音樂會「紫荊花開」中演出。2018年,學士三訪澳門,分別參與出自澳門作曲家區師達神父的《謝主曲》之錄音,以及聯同澳門樂團演唱由葛欽指揮的《英雄:電玩交響樂》及《國家地理—我們的世界交響曲》。2019年 4 月,學士聯同深圳交響樂團在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之閉幕音樂會「詠嘆西.東」中演出。同年 8 月,學士與洛杉機夢想樂團合作,首次踏足北美洲,期間參與「洛杉機國際合唱音樂節」,並聯同洛杉機歌劇合唱團於天使之后主教座堂演唱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學士合唱團致力向年輕人推廣音樂,常邀請學生參與學士音樂會,與合唱團一同演唱,或加入學 士管弦樂團,隨專業樂師同台演奏,又讓有志成為合唱指揮的團員擔任音樂會指揮,也邀請年輕音樂家客席演出。學士亦舉辦「學士學唱」音樂會,讓團員以小組或獨唱形式演出,提升歌唱技巧。在學校假期期間,團中在學團員更獲學士之友贊助參加學士音樂總監主持的聲樂研習坊及大師班。合唱團亦設立學生門票資助計劃以進一步向年輕人推廣音樂。自2006年,善心的學士之友捐出音樂會學生門票,讓接近7,000 名學生(當中不乏初次接觸合唱音樂的學生)透過該計劃得以欣賞合唱音樂藝術。

合唱團亦致力參與社區服務及慈善項目,曾到老人院、療養院和庇護工場探訪及獻唱。學士亦曾於倫敦的社區中心舉辦外展活動,節目包括合唱表演及與觀眾互動的遊戲環節,並獲得正面評價。學士也舉辦慈善音樂會籌款,透過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捐款予其國內的「重建診所」、「愛心水窖」、「重建危校」、「走進高中」、「書香校園」圖書捐贈,以及「緬甸學校重建計劃」、 「緬甸農村發展計劃」、「緬甸、柬埔寨免費飯餐事工」、「新冠肺炎抗疫事工」等。學士也曾為點滴是生命在甘肅籌建水窖及參加其舉辦的「點滴揹水行步行」籌款活動。合唱團亦曾合辦及參與地震賑災音樂會,其中包括2015年5月「尼泊爾的未來:4.25地震賑災籌款音樂會」。2015年6月,學士亦於香港聖約翰座堂所舉辦的籌款音樂會「聖米迦勒賣物會2015音樂會—希望與夢想」獻唱。

透過音樂會及慈善活動以培育年輕一代,「學士」之名更賦新義。

www.learners.org.hk

www.facebook.com/learners.chorus

www.instagram.com/learnerschorus

學士管弦樂團

2006年4月,一群熱心公益的樂手襄助學士合唱團,在其慈善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安魂曲》及其他作品」。2007年9月,學士之友樂團正式成立,並在學士周年音樂會作首次演出,於香港文化中心義演普羅高菲夫的清唱劇《亞歷山大‧湼夫斯基》。此後,樂團常在學士主要音樂會中義務演奏,先後有「尊主頌穿梭百年」、「樂在其中三十年: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及布拉姆斯《命運之歌》」及「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於2013年9月「為大師喝采」音樂會,樂團同時易名為學士管弦樂團,並正式成為學士合唱團的管弦樂合作伙伴。為慶祝學士合唱團成立三十五週年,樂團於2014年5月舉辦學士管弦樂團創團音樂會,與合唱團攜手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及同年8月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備受好評。2015年,樂團分別於《SliderAsia 2015 亞洲長號及銅管音樂節》的優勝者音樂會,以及同年7月學士合唱團「歌劇大師的聖樂」音樂會中演奏。2016年1月,樂團於學士合唱團「眾聲齊頌」音樂會中演奏盧利《感恩讚》;同年9月,於學士合唱團「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音樂會中演奏。2017年1月,樂團亦於學士合唱團「永恆之光」音樂會中演奏。

2017年亦為學士管弦樂團成立十周年。樂團於該年5月舉辦「五月.十慶:法國音樂巡禮」音樂會,並演奏聖桑《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其後演出過的音樂會有 2017年 9 月「信頌之光」、2018年 9月「古諾誕辰二百週年—《聖西紹爾莊嚴彌撒曲》」、2019年 1月「UC Conductors Through the Ages」(節目包括佛瑞《安魂曲》),2019年 6月「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以及 2019年 11 月「奧福《布蘭詩歌》」。

學士管弦樂團成員來自不同院校、社區及職業樂團。團員全心致力支持學士的慈善音樂會,每次演出分文不收。樂團的善心與一貫高水準演出深獲合唱團成員、觀眾及所有受益團體讚賞和感激。學士管弦樂團亦為推廣音樂教育不遺餘力, 秉持承先啟後精神,讓學生跟隨老師,業餘樂手和專業樂師同台演出,藉以擴展其音樂領域,提升演奏水平。

曲目介紹

廖梓丞:《信》

《信》由聖保羅男女中學於2020年委約,為高級組混聲合唱團七十周年而創作。歌詞以廣東話演唱,樂曲以回音及自然為意象,帶出以歌聲感動人心的信念與夢想,以及對生命和時間的熱愛與激情。部分歌詞取材自《信條》,一般認為出自美國詩人傑克.倫敦的手筆。

作品在合唱團因疫情暫停現場演出兩年之後,於2022年七月於中學的夏季音樂會首演。

貝多芬:《C 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Op. 67

I.     充滿活力的快板
II.    有動力的行板
III.  快板
IV.   快板

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是古典音樂史上其中一首最著名的作品,並被賦予有關命運、恆久掙扎與最終勝利的聯想。交響曲中潛藏着歐洲流行的拉丁文諺語 per aspera ad astra(循此苦旅,以達星辰)的過程,在此萌芽的浪漫主義、「命運」動機,以及整體從小調到大調的調性鋪排則彰顯了這個敘述。

交響曲於1808年在維也納完成,貝多芬此時正受到日漸嚴重的聽力下降影響,與此同時在歐洲的拿破崙戰爭也困擾着他。交響曲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在同一個音樂會中,貝多芬同時首演了第六號交響曲、一首音樂會詠嘆調、C大調彌撒曲的選段、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還有《合唱幻想曲》。

第一樂章以奏鳴曲快板曲式為結構, 並以著名的三短一長「命運」動機展開序幕。「命運」動機會在隨後樂章以不同面貌出現。在弦樂與單簧管大聲奏出開首動機後,才由大提琴與巴松管奠定C小調的調性,命運動機的節奏則反覆地遊走在各弦樂聲部。緊密的反覆漸漸增長成一連串緊湊流動的八分音符,落在減七和弦上。接着圓號以一句從命運動機發展而來的轉接句打開降E大調的段落。第二主題相比前段較為抒情,以小提琴的旋律首先作為主導,而命運動機則隱藏在弦樂低音部份,形成伴奏。又一段逐漸增強的段落以後,呈示部的結尾在一次強調大調的調性,以樂團全體齊奏的命運動機節奏作結。

在發展部,命運動機會繼續在不同的音色及調性中穿梭,其後帶出一段以剛才圓號的轉接句為基礎的變奏,而這次則建基於小調調性,並由小提琴開始奏出。此段變奏來到木管與弦樂交替,漸弱地演奏和弦,仿佛無路可走之際,命運動機突然猛烈地衝進,帶領音樂回到再現部。經過第一主題短暫的重現後,圓號的主題再次出現,而這次把音樂帶到C大調(C小調的平行調)。充滿陽光的C大調不會維持到樂章的結尾,只因闊長的尾聲部份最終會把我們帶回原本的C小調。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開始(C小調的下中音,或下屬關係大調)。這個慢樂章以抒情與優美旋律為主,跟第一樂章當中以短促樂句構建的對位形成鮮明對比。樂章大致採用主題與變奏曲的結構,主題的首半部分由中提琴與大提琴奏出慢三拍子的旋律,下半部分交給單簧管與巴松管,之後突然移到C大調,小號、圓號及雙簧管配合全體樂團以極強的力度重覆一遍主題的下半部分。

接下來的幾個變奏亦沒有緊隨跟主題段一模一樣的結構。由中提琴與大提琴奏出的主題首先以流動的十六分音符作潤飾,其後密度增長至三十二分音符,再之後的變奏在小提琴與木管之間呈現出宏偉的卡農式對答樂段。簡短的尾聲擷取了早前主題出現的數句動機,總結全樂章。

第三樂章:在典型的古典時期四樂章交響曲,例如莫札特與海頓所寫的作品,小步舞曲是比較常見的樂章形式。然而貝多芬在這裏採用了諧謔曲,與小步舞曲同樣是三拍子的舞曲,但相比之下速度更快且饒富趣味。

諧謔曲以一個上行的動機打開序幕,先出現在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小提琴與中提琴隨即和應。在動機重覆一遍後,圓號奏起如儀式號角般的四音動機——這裏是命運動機的另一變奏。動機之後由樂團齊奏。開首的樂句短暫地在降B小調再現之後,一個簡短的發展段落再次運用了命運動機,帶領音樂重回C小調。在諧謔曲段落的結尾,小提琴奏起快速的八分音符,隱約帶出之後中段的節奏特色。

帶有賦格式風格的中段以弦樂低音部的上行八分音符作為主題,樂團其他較高音的聲部逐漸疊加上去。下半部分的開頭同樣以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開始,進來的部分稍微加上了一下「猶豫」,把動機反覆了幾遍。中段重覆過後的尾段,音樂轉移到力度較弱的樂句,木管部從長笛的高音下墜到三個八度以下的巴松管,低音弦樂的撥弦會帶領音樂回到諧謔曲部分。

再現的諧謔曲又跟首次出現時不相同。這次由強度極弱的撥弦主導,而這段落終帶領音樂來到一個阻礙終止式,並在低音弦樂上一個持續的降A作結;與此同時,定音鼓隱約奏起命運動機的節奏,漸漸加強力度及張力,小提琴加入後沿着屬七和弦上行,管樂亦逐漸疊加起來,緊接帶到終樂章

在這充滿勝利感覺的進行曲式樂章,歡欣的C大調驅走了C小調的灰暗色彩。此外值得留意的,還有這樂章在管弦樂歷史裏面,創新地在樂團裏包含了短笛、低音巴松管及長號,使樂團音色更雄厚。樂章以奏鳴曲式為大致結構,但一如貝多芬其他作品,再現部和尾聲的篇幅較長,使樂章重心後移。

第一主題首先由樂團齊奏,首先建立清晰的主音和弦,緊接着是一系列上行大調音階,及如軍樂般的附點節奏。經過簡短的過渡段後,以三連音為主導的第二主題出現——三連音的節奏同樣演化自貫穿全曲的命運動機。呈示部的結尾部分,單簧管、巴松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一個短小的新主題,樂團隨即以齊奏重覆和應。

發展部延伸自第二主題的三連音,經過一輪演化後最終完結在G音的屬音持續低音之上。音樂這裏出乎意料地回到前一樂章的動機,以微弱的撥弦再次奏起,之後再次快速地集結,回到C大調的再現部。在第一及第二主題都再一次出現之後,之前的「短主題」在這裏以三連音再加以發展,把音樂帶到尾聲。尾聲加以運用短主題,首先由巴松管奏出,後由圓號和應,最後帶到急板。短主題的急促節奏成為了在急板段落中推動氣氛的元素。交響曲以一連串C大調和弦完結,以總結及匯合全曲源源不絕的力量。

馬勒/哥特瓦爾德:《在夕陽下》

這首合唱作品改編自作曲家馬勒第五交響曲當中著名的第四樂章——稍慢板。馬勒於1901年撰寫這部交響曲之際,不久之前他正邂逅艾瑪 · 舒特拉(一年之後她就成為了馬勒的妻子)。這個樂章流傳下來的説法是一首給艾瑪的情歌。有別於第五交響曲中其餘的樂章,大多以非常複雜的對位法寫作而成,這個樂章只為弦樂和豎琴編寫。其温暖的音色以及如歌般的旋律令這樂章成為馬勒其中一段最流行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

隨着時間流逝,特別在二戰後的年代,這樂章被重新賦予了一種傷感的意味。最具代表性的場合包括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悼念恩師庫塞維茲基,以及羅拔 · 甘迺迪。近來美國紀念九 · 一一襲擊的活動上,亦經常採用此曲。哥特瓦爾德在這編曲選用了德國詩人艾新多夫的詩作《在夕陽下》,再度加強了樂章關於愛情和死亡等主題的連繫。關於這首詩歌,哥特瓦爾德引用了他的導師阿多諾的註腳:「那渴望超越自己的東西,同時也是告別、是記憶。」

編曲的哥德瓦爾德是德國合唱指揮、作曲家及音樂學家。他在1960年創立史特加聖歌學院,一隊由十六至十八位專業歌唱家組成的合唱團。演唱曲目涵蓋當代作品,受他們委約的包括布萊茲、利蓋蒂、潘德列茨基等著名作曲家。合唱團於1990年解散。在1978年一次跟布萊茲合作的工作坊中,哥德瓦爾德受利蓋蒂為合唱團創作的《永恆之光》啟發,嘗試將拉威爾的《嘆息》改編成多聲部合唱作品。從那時開始,哥德瓦爾德為合唱團改編了超過一百首器樂及聲樂作品,包括2008年的《在夕陽下》。

作品的其中一個特點,如同哥德瓦爾德的大部分改編作品,就是作品為十六個聲部編寫,以合唱營造精細的音色及密度變化。

普朗克:《聖母悼歌》

法國作曲家及鋼琴家普朗克以輕鬆的鋼琴小品、法文歌曲、室樂及管弦樂曲聞名。1930年代起,他開始編寫更多宗教合唱作品,並漸漸呈現出他對基督宗教的虔誠。較著名的作品包括《榮耀頌》(1959) (學士曾於2017年演出此作)、無伴奏的《G大調彌撒曲》(1937) 以及《聖母悼歌》(1950)。《聖母悼歌》是普朗克第一首合唱管弦樂作品,他對於自己這首作品相當滿意:「我在這作品帶來了新的東西,我還可以預見之後的人們對《聖母悼歌》會比我所有的鋼琴作品更感興趣。」

《聖母悼歌》是普朗克為一位驟逝的朋友,着名舞台及時裝設計師Christian Bérard而作。Bérard曾為頂尖的團體及設計師工作,包括巴黎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可可 · 香奈兒,及克里斯汀 · 迪奧。普朗克在一次參拜法國南部羅卡馬杜爾的黑聖母像後,開始創作《聖母悼歌》,兩個月後在1950年完成。普朗克沒有採用安魂彌撒曲的經文,選擇將《聖母悼歌》譜曲是因為他覺得這套經文較為觸動人心,更適合表達對故友的懷念。樂曲為女高音獨唱、混聲合唱及樂團而寫,於1951年在史特拉斯堡音樂節首演,由Fritz Münch指揮。

《聖母悼歌》經文出自於中世紀,經文以拉丁文寫成,描寫耶穌被釘十字架時聖母瑪麗亞承受苦難的情景。普朗克的譜曲將經文分成12個樂章,每個樂章最長只有數分鐘。(經文的分段剛巧跟彼高利斯的《聖母悼歌》一模一樣。)音樂展現出多元的戲劇性,跟文字時而配合,時而特意以相反的方式突出對比,而普朗克獨特的和聲色彩則貫穿全曲不同段落。

樂曲以 Stabat mater dolorosa(聖母痛苦侍立)開始,小提琴與中提琴奏起以反覆的小三度為基礎的動機,帶出哀傷的氛圍。合唱團以男低音開首,其後其他聲部加入,以加強描述哭泣的瑪麗亞在被釘十架的耶穌身旁的悲慘張力。下一樂章 Cuius animam gementem(她心靈長嘆),音樂在歌詞之上疊加了向前進迫的力量;在這如暴風雨般的短小樂章的尾段,歌詞 “pertransivit gladius”(被利刃所刺穿)以延長的小二度動機加上句首小號尖銳的強音,形象化地以聲音表達。第三樂章 O quam tristis(何等愁苦悲傷)以無伴奏合唱渲染出憂愁的情緒。

第四樂章Quae moerebat(淒楚感傷)的音樂與歌詞令人詫異地互不相干。輕快的音樂以大調為主,連奏的木管與弦樂撥弦,跟形容瑪利亞受苦和見證耶穌受罰的歌詞形成抽離的感覺。接下來熾熱而帶有憤慨的 Quis est homo(誰能不一起號哭)以齊奏的小調和弦開始,以不斷推進的十六分音符重覆和弦承托着。激動的合唱團及樂團突然被打斷,開啟極急板的樂段,描述耶穌受鞭刑的情景。

Vidit suum(眼見自己親生愛子)由平靜的女高音獨唱開始,隨後合唱團以早前於第一樂章曾出現的樂句動機回應。接着的Eja mater(哎呀慈母仁愛源藪) 是一首朝氣勃勃與熱情的三拍子舞曲。 莊嚴的 Fac ut ardeat(使我內心燃起愛火)再次間竭運用無伴奏合唱, 值得留意的是這個樂章並沒有用到男中音與男低音。 第九樂章Sancta mater(懇求聖母廣施慈恩) 合併了多段的經文, 以男低音模仿單聲聖歌的旋律展開,合唱團其他聲部隨即高聲和應。新段落以斷奏的十六分音符營造上行半音階及重複音型,承托着逐漸疊加的力度與織體,在Juxta crucem tecum stare”(與你共同侍立苦架)達致高峰,之後突然後退至優美溫柔的旋律,唱出 “Virgo virginum praeclara”(童貞女中最卓越者)。樂章最後以第三樂章 O quam tristis 的無伴奏動機作結。

Fac ut portem(教我擔負基督之死)以薩拉班德舞曲為基礎,當中樂團的雙附點節奏模仿法國巴洛克時期的不均等音奏法。薩拉班德的節奏,加上小調調性及女高音獨唱的再現,配合歌詞描寫耶穌受難的場景。第十一樂章 Inflammatus et accensus(免我身被水火焚毁)再次回到急促的速度,描繪審判日的火焰。灼熱的氣氛突然靜止,然後音樂緩緩帶動,祈求基督帶領到達勝利的光榮。最後的 Quando corpus(在我肉軀亡故之日)以無伴奏形式(如同早前的樂段)描寫肉身死亡的寧靜樂段,跟全體管弦樂團表達 Paradisi gloria(天堂的榮福)的華麗樂句並置起來,形成戲劇性的對比與張力,結束全曲。

曲目介紹:廖梓丞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及指揮:黃日珩
助理指揮:廖梓丞
司琴:黃歷琛

  • 女高音

    陳嘉欣
    鄭曉琪
    陳珮姍
    蔡家賜
    朱皓澄
    霍沅琪
    何沚箋
    何立智
    何麗雯
    林可兒
    李芷君
    梁淑芬
    李國楓
    麥珮盈
    曾康瑤
    徐可人
    黃安恩
    王樂欣
    殷穎萱
    阎宇明
    葉萱

  • 女低音

    陳秋梅
    陳沅渟
    陳莛心
    張美湘
    蔡仲景
    劉恩諾
    梁子瑛
    廖華玲
    列梓晴
    盧惠玉
    馬慧欣
    蕭善文
    蕭藹欣
    黃雅雯
    王宛璣
    胡蕙蘅
    游惠嵐
    尤淑芬

  • 男高音

    鄭家維
    張皓軒
    馮湛璇
    江章程
    黎遨行
    劉品聰
    劉允宣
    李業輝
    梁祖蔭
    梁文傑
    廖梓丞
    鄧志豪
    曾旭暉
    溫庭皓
    黃子衡

  • 男低音

    陳舜鴻
    陳柱焜
    趙羽祥
    高琛
    李健銘
    梁明謙
    李祉熙
    李晉彥
    李日昇
    盧璟新
    薛廣恩
    帥健僖
    虞有成
    余思懏

  • 音樂會籌劃小組

    主席:  
    丘翠雲

    副主席:  
    鄭家維

    司庫:  
    張美湘

    行政秘書: 
    王宛璣
    廖華玲

    成員: 
    陳舜鴻
    蔡家賜
    朱皓澄
    李芷君
    廖梓丞

學士管弦樂團

  • 弦樂

    第一小提琴
    黃竣恒 #
    歐陽濤
    陳樹泉
    何沛彥
    金穎雅
    李俊霖
    魏福隆
    徐雋文
    邱頌殷

    第二小提琴
    區浩揮 *
    朱寶欣
    林汶熹
    劉娉琦
    羅瑋庭
    呂灝然
    李倩琳
    黃卓健
    游卓陶
    邱藝文

    中提琴
    鄧永康 *
    區于正
    陳煒彬
    張靜林
    鍾芷欣
    林晏寧
    李志恆
    胡俊睎

    大提琴
    何國芝 *
    張惠明
    朱家怡
    賀善寧
    湯偉灝

    低音大提琴
    李鋮浚 *
    陳昭蓉
    朱紫陽
    李庭灝

  • 木管樂

    長笛
    梁俊彥 *
    冼君豪

    短笛
    陳國欽

    雙簧管
    汪楚萍 *
    蘇漢濤

    英國管
    陳淦權

    單簧管
    莊佳凱 *
    鄧永熾

    低音單簧管
    謝灝燊

    巴松管
    張經綸 *
    劉炎漢

    低音巴松管
    吳家明

  • 銅管樂

    圓號
    梁添星 *
    郭肇廷
    譚智聰
    姚洛文

    小號
    董煒樂 *
    詹灝銘
    楊凱玲

    長號
    鄭啓明 *
    石敏華

    低音長號
    陳偉倫

    大號
    麥譯豐

  • 定音鼓

    鄭美君

  • 豎琴

    施盈琳 *
    潘嘉筠

# 樂團首席
* 首席

鳴謝

是次演出得以下人士及機構鼎力協助,學士合唱團特此衷心致謝:

  • Ms. Candice Chung
  • Mr. Samuel Huang
  • Ms. Summer Lam
  • Ms. Kelly Li
  • Mr. Raymond Ng
  • Ms. Edith Pun
  • Mr. Benedict Shea
  • Mr. Gary Tong
  • Mr. Alexander Wong
  • Mr. Vicky Wong
  • All players of the Learners Orchestra
  • City Performing Arts Services Company
  • Hong Kong Christian Council
  • Hong Kong City Hall
  • Hong Kong Harp Centre
  • Methodist International Church Hong Kong
  • The Force Image
  •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承蒙多位善長慷慨贊助本音樂會學生票,以助推廣音樂教育,並捐款至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新冠肺炎抗疫事工」,特載芳名以誌:

  • Mr. Andrew Chan
  • Mrs. Cheung Ko Man Lai
  • Ms. Yvonne Dunn
  • Mr. Leung Kin Wah
  • Mr. Poon Chun K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