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
柯普蘭
《平民的號角聲》
巴赫 / 艾爾加改編
《C 小調幻想曲與賦格曲》
勞塔瓦拉
《 清唱彌撒曲》
– 中場休息 –
華爾頓
《伯沙撒王的盛宴》
低男中音獨唱,音樂總監及指揮:黃日珩
學士合唱團
學士管弦樂團
香港大學文化聯會合唱團
演出者簡介
黃日珩(低男中音獨唱,音樂總監及指揮)
黃日珩為香港土生土長指揮家、男低音歌唱家及教育家。先後於美國及德國受教育,師隨車爾諾夫、干廸、高思達洛古學習聲樂。他曾贏得棕櫚泉歌劇協會聲樂比賽冠軍及柏薩廸納歌劇協會獎學金,並於2019年香港合唱指揮比賽中贏得冠軍及亞太青年合唱團大獎。
黃氏演出過的歌劇及音樂劇角色包括《費加羅的婚禮》的費加羅、《唐·帕斯夸雷》的帕斯夸雷、《女人皆如此》的阿方索、《魔笛》的薩拉斯妥、《仲夏夜之夢》的波頓、《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羅倫斯神父、《波希米亞生涯》的柯林尼、《賈尼・斯基基》的西蒙、《木偶奇遇記》的木匠、《孤星淚》的賈維等。音樂會及聖樂曲目方面,他曾於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佛瑞《安魂曲》、韓德爾《彌賽亞》、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莫札特《安魂曲》及威爾第《安魂彌撒曲》擔任指揮及男低音獨唱。他多次獲邀參與陳慶恩教授創作的歌劇世界首演項目,曾飾演《蕭紅》的魯迅、《大同》的康有為及《鬼戀》的月光;華田朗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毛蟲/公爵夫人及哈維《野地之聲音樂劇》的獅子-樂譜之王。他亦曾於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舒伯特《冬之旅》演出中擔任獨唱。
黃氏現為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團長、學士合唱團及學士管弦樂團音樂總監、香港兒童合唱團及聖保羅男女中學高級組合唱團指揮。從業餘到專業樂團,他作為合唱及樂團建造者的啟發性備受肯定,並致力推廣多元化的合唱及交響音樂。
他曾擔任指揮家艾德敦、瑞凌、馬捷爾、譚盾及梵志登的合唱指導;並在《阿依達》、《唐‧喬望尼》、《賈尼.斯基基》、《愛情靈藥》、《波希米亞生涯》及《杜蘭朵》歌劇擔任助理指揮。
黃竣恒(樂團首席)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後,黃氏獲全費獎學金就讀於肯特州立大學及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分別取得小提琴演奏碩士及博士學位。在學期間,師承邁阿密四重奏,Amy Lee,蔡睿,及陳浩堂。黃氏為了鑽研不同學派的弦樂教學法,分別到伊利諾州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及威斯康辛州大學研習。
黃氏分別在浸會大學及密蘇里大學的協奏曲比賽勝出,以獨奏身份與樂團演出。除此以外,黃氏亦曾獲邀以獨奏及團長身份與世界各地的樂團演出。除了獨奏及樂團演出,黃氏曾擔任堪薩斯城的NewEar現代音樂室樂團的小提琴手,與當代古典作曲家合作,如Jennifer Higdon,陳怡,周龍等等。黃氏亦曾與世界級的音樂家合作室內樂演出,例如Ida Kavafian, Yekwon Sunwoo,以及邁阿密四重奏和聖彼得堡四重奏的成員。
黃氏熱衷於教學,曾獲邀到不同的學校和音樂節授教大師班及演出,其中包括西伊利諾州大學,海斯堡州立大學,及國際藝穗音樂節。黃氏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及Collegium Musicum Hong Kong的駐團指揮。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及指揮 : 黃日珩
助理指揮 : 廖梓丞
司琴 : 黃歷琛
學士合唱團由前香港大學學生會合唱團成員在1979年創立。演出曲目廣泛,亦曾為香港傑出音樂家新曲作首演,計有陳慶恩教授、陳偉光教授、羅炳良教授、羅永暉先生、李家泰博士、廖梓丞先生、麥漢超先生及曾葉發博士等作品。近年演出過的主要作品包括巴赫《尊主頌》、伯恩斯坦《卓切斯特詩篇》、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及《命運之歌》、佛瑞《安魂曲》、古諾《聖西紹爾莊嚴彌撒曲》、盧利《感恩讚》、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和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馬丁《雙合唱團彌撒曲》、孟德爾遜 《讚美頌歌》、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和 《安魂曲》、奧福《布蘭詩歌》、帕特《信經》、普朗克《榮耀頌》、普勞林斯《里加彌撒曲》、拉赫曼尼洛夫《鐘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小莊嚴彌撒曲》和《聖母悼歌》、盧特《兒童彌撒曲》、史特拉汶斯基《詩篇交響曲》、泰利斯《寄願於主而無他》、威爾第《安魂彌撒曲》和《四首宗教歌曲》等。
合唱團除了聯同其正式合作夥伴學士管弦樂團 舉辦大型音樂會,亦曾於本地及海外作客席演 出。2013和2014年,合唱團獲港樂邀請,與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演唱分別由已故大師馬捷爾指揮的布列頓《戰爭安魂曲》,以及「香港文化中心25周年誌慶音樂會」。2015年,學士聯同澳門樂團和嚶鳴合唱團,於第二十六屆澳門藝術節演唱《澳門魂》。2016年7月,學士與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合作,在史密斯廣場聖 約翰教堂首演,節目涵蓋九種語言、不同風格及 多個年代的作品。同年8月,學士聯同阿諾德勳伯格合唱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香港童聲合唱團,在「維港音樂節」閉幕音樂會演唱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2017年5月,學士聯同深圳大學采桑子合唱團於「深港青年文化交流藝術季」之聯合合唱音樂會「紫荊花開」中演出。2018年,學士三訪澳門,分別參與出自澳門作曲家區師達神父的《謝主曲》之錄音,以及聯同澳門樂團演唱由葛欽指揮的《英雄:電玩交響樂》及《國家地理—我們的世界交響曲》。2019年 4 月,學士聯同深圳交響樂團在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之閉幕音樂會「詠嘆西.東」中演出。同年 8 月,學士與洛杉磯夢想樂團合作,首次踏足北美洲,期間參與「洛杉磯國際合唱音樂節」,並聯同洛杉機歌劇合唱團於天使之后主教座堂演唱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學士合唱團致力向年輕人推廣音樂,常邀請學生參與學士音樂會,與合唱團一同演唱,或加入學 士管弦樂團,隨專業樂師同台演奏,又讓有志成為合唱指揮的團員擔任音樂會指揮,也邀請年輕音樂家客席演出。學士亦舉辦「學士學唱」音樂會,讓團員以小組或獨唱形式演出,提升歌唱技巧。在學校假期期間,團中在學團員更獲學士之友贊助參加學士音樂總監主持的聲樂研習坊及大師班。合唱團亦設立學生門票資助計劃以進一步向年輕人推廣音樂。自2006年,善心的學士之友捐出音樂會學生門票,讓接近7,000 名學生(當中不乏初次接觸合唱音樂的學生)透過該計劃得以欣賞合唱音樂藝術。
合唱團亦致力參與社區服務及慈善項目,曾到老人院、療養院和庇護工場探訪及獻唱。學士亦曾於倫敦的社區中心舉辦外展活動,節目包括合唱表演及與觀眾互動的遊戲環節,並獲得正面評價。學士也舉辦慈善音樂會籌款,透過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捐款予其國內的「重建診所」、「愛心水窖」、「重建危校」、「走進高中」、「書香校園」圖書捐贈,以及「緬甸學校重建計劃」、 「緬甸農村發展計劃」、「緬甸、柬埔寨免費飯餐事工」、「新冠肺炎抗疫事工」等。學士也曾為點滴是生命在甘肅籌建水窖及參加其舉辦的「點滴揹水行步行」籌款活動。合唱團亦曾合辦及參與地震賑災音樂會,其中包括2015年5月「尼泊爾的未來:4.25地震賑災籌款音樂會」。2015年6月,學士亦於香港聖約翰座堂所舉辦的籌款音樂會「聖米迦勒賣物會2015音樂會—希望與夢想」獻唱。
透過音樂會及慈善活動以培育年輕一代,「學士」之名更賦新義。
學士管弦樂團
2006年4月,一群熱心公益的樂手襄助學士合唱團,在其慈善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安魂曲》及其他作品」。2007年9月,學士之友樂團正式成立,並在學士周年音樂會作首次演出,於香港文化中心義演普羅高菲夫的清唱劇《亞歷山大‧湼夫斯基》。此後,樂團常在學士主要音樂會中義務演奏,先後有「尊主頌穿梭百年」、「樂在其中三十年: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及布拉姆斯《命運之歌》」及「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於2013年9月「為大師喝采」音樂會,樂團同時易名為學士管弦樂團,並正式成為學士合唱團的管弦樂合作伙伴。為慶祝學士合唱團成立三十五週年,樂團於2014年5月舉辦學士管弦樂團創團音樂會,與合唱團攜手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及同年8月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備受好評。2015-2017年間,樂團分別舉辦了《SliderAsia 2015 亞洲長號及銅管音樂節》的優勝者音樂會,「歌劇大師的聖樂」音樂會,「眾聲齊頌」音樂會中演奏盧利《感恩讚》;「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及「永恆之光」孟德爾遜第二交響曲《贊美頌歌》。
2017年亦為學士管弦樂團成立十周年。樂團於該年5月舉辦「五月.十慶:法國音樂巡禮」音樂會,並演奏聖桑《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其後演出過的音樂會有 2017年 9 月「信頌之光」、2018年 9月「古諾誕辰二百週年—《聖西紹爾莊嚴彌撒曲》」、2019年 1月「UC Conductors Through the Ages」(節目包括佛瑞《安魂曲》),2019年 6月「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以及 2019年 11 月「奧福《布蘭詩歌》」。近年大型演出有莫扎特《安魂曲》, 巴哈《B小調彌撒曲》及孟德爾遜《以利亞》。
學士管弦樂團成員來自不同院校、社區及職業樂團。團員全心致力支持學士的慈善音樂會,每次演出分文不收。樂團的善心與一貫高水準演出深獲合唱團成員、觀眾及所有受益團體讚賞和感激。學士管弦樂團亦為推廣音樂教育不遺餘力, 秉持承先啟後精神,讓學生跟隨老師,業餘樂手和專業樂師同台演出,藉以擴展其音樂領域,提升演奏水平。
香港大學文化聯會合唱團
香港大學文化聯會合唱團創立於一九六七年。本團為非牟利組織,致力於校園內外宣揚合唱音樂,所有團務及排練工作均由學生負責。本團成立至今五十八年間,一直積極參與不同本地和海外合唱比賽及表演。
本團近年於香港學校音樂節中屢獲佳績,並致力於將香港的合唱作品帶到國際舞台,參加世界各地的合唱比賽,屢獲殊榮。二零二四年七月,本團參加了 Golden Voices of Barcelona 合唱節,在宗教音樂組獲得一等獎,並在青年混聲合唱組獲得二等獎 。二零二五年八月,本團參加了第十四屆峇里國際合唱節,在青年混聲合唱組獲得了金獎並成為該組別的總冠軍,晉身該合唱節的錦標賽。
此外,本團積極與本地音樂團體合作,將其對音樂的熱情傳遞給香港公眾,為公益事業出力。本年四月,本團在香港愛樂團主辦的「愛樂 · 展才亮未來慈善音樂會」和「靈實司務道寧養院慈善音樂會 2025」中與香港愛樂團、香港大學校友會合唱團,以及其他本地音樂組織合作,分別為協康會和基督教靈實協會籌款。
每年,本團積極在本地舉辦不同表演,例如周年音樂會、夏季音樂會、聖誕節報佳音等,致力宣揚合唱音樂,為香港青年合唱界作出貢獻。
曲目介紹
柯普蘭 《平民的號角聲》
亞倫・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常被譽為「美國作曲家之父」,在建立獨具美國風格的古典音樂聲音方面影響深遠。他的作品以開放的和聲與清澈的音響見稱,常讓人聯想到廣闊無垠的美國大地和開拓精神。《平民的號角聲》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品創作於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指揮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委約,作為用於樂季每場音樂會開場的十首愛國號角曲之一。樂曲標題來自副總統亨利・華萊士(Henry A. Wallace)把二十世紀稱為「平民的世紀」的一篇演說,向墨墨無名但於戰時支撐了國家的英雄致敬:如工人、農夫與士兵。作品於1943年3月12日首演,恰好正值美國納稅季節,亦是柯普蘭與古森斯幽默默契之下選定的日期。
全曲僅用銅管與敲擊樂,音樂簡潔而莊嚴,氣魄宏大。它高貴,質樸與遼闊的和聲已超越音樂廳的範疇,成為跨媒體的經典。無論是《星際迷航:深空九號》、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的電影配樂,抑或印度寶萊塢電影與米高・積遜三十週年演唱會,都能聽見這段號角的迴響,足見其跨越時代的感染力。
巴赫 / 艾爾加改編 《C 小調幻想曲與賦格曲》
巴赫(J. S. Bach, 1685–1750)為管風琴而作的《C 小調幻想曲與賦格曲》(BWV 537),其創作背景已不可考。但與他許多傑作一樣,這首作品啟發了無數改編,其中最為矚目的,便是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爵士(Sir Edward Elgar, 1857–1934)的管弦樂版本。
艾爾加與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自1901年《傑朗修斯之夢》(The Dream of Gerontius)在德國首演後關係甚篤,但卻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生隙。1920年,艾爾加希望修補關係,以二人同樣熱愛的巴赫管風琴作品為由再次相聚,並約定共同改編這首幻想曲與賦格:幻想曲由史特勞斯編配,賦格則由艾爾加負責。艾爾加其後在寫給管風琴師好友艾佛・阿特金斯(Ivor Atkins)的信中如此形容:
「我以現代方式,把巴赫的一首賦格編成管弦樂 … 龐大編制 … 你大概未必會認可。以往許多巴赫的改編都偏於『雅致小巧』,但我想證明若他擁有我們今日的資源,會讓自己的音樂聽起來多麼輝煌壯麗。」
可惜史特勞斯最終並未兌現承諾。1922年,格洛斯特主教座堂管風琴師兼「三大主教座堂合唱節」(Three Choirs Festival)總監赫伯特・布魯爾(Herbert Brewer)邀請艾爾加為音樂節創作新曲,艾爾加遂決定將幻想曲也一併改編。完整版《C 小調幻想曲與賦格曲》最終於同年在合唱節首演,並由艾爾加親自指揮。
艾爾加之所以選擇BWV 537並非偶然。該幻想曲抒情而莊嚴,而賦格則激昂有力,正好成為他以後浪漫時期風格管弦化的理想素材。當時英國音樂界正流行此類「重現」巴赫的管弦樂編曲。在「逍遙音樂節」(Proms),亨利・伍德爵士(Sir Henry Wood)以此類改編曲大力推廣古典音樂,而在「三大主教座堂合唱節」,其深厚的管風琴傳統更令觀眾對此類作品格外熱愛。艾爾加的版本正好契合這股風氣,以宏偉的管弦樂手段為巴赫賦予嶄新氣象。
當時的樂評反應不一:有人讚賞其氣勢堂皇,也有人嫌其過於鋪張。今時今日,評論多視之為「瘋狂」卻難以抗拒的作品,一個奢華到極致的巴赫演繹,既能博人會心一笑,也能讓全場為之震動。
勞塔瓦拉 《清唱彌撒曲》
作曲家
艾諾尤哈尼・勞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vaara, 1928–2016)是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常被視為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的精神繼承者。他的音樂生涯跨越六十年,十七歲才開始學習鋼琴,之後於赫爾辛基大學修讀音樂學,並在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他曾獲西貝流士親自推薦,取得庫賽維茨基基金會(Koussevitzky Foundation)的獎學金,遠赴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隨後又在瑞士和德國進修。多年海外學習後,他回到芬蘭並在西貝流士音樂學院擔任多個職位,以作曲為生,並憑藉作品獲得無數獎項與榮譽。
勞塔瓦拉的創作風格多變。他早期受欣德米特(Hindemith)和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影響,寫作新古典主義音樂;之後轉向十二音列音樂,再進入華麗的後浪漫風格;最終融會貫通不同技法與風格,形成其兼收並蓄的「後現代」語言。他雖非傳統意義上的宗教作曲家,卻對靈性與玄思深感興趣,並自稱「神秘主義」作曲家。這種探索在不少作品中有所體現,包括今晚聽到的《清唱彌撒曲》。他的創作涵蓋歌劇、八首交響曲、協奏曲、室樂以及大量合唱作品。在其晚年,勞塔瓦拉已成為歐洲演出率最高的在世作曲家之一。
清唱彌撒曲
《清唱彌撒曲》完成於2011年,離作曲家辭世僅數年。此曲最初由澳洲帕拉馬塔教區的亞瑟・布里奇神父(Father Arthur Bridge)發起委約,隨後荷蘭廣播合唱團、切爾滕納姆音樂節、瑞典廣播合唱團,以及荷蘭廣播公司TROS、AVRO與NTR也相繼參與。2011年11月25日,該曲於荷蘭烏特勒支雅各賓教堂(Jacobikerk)由荷蘭廣播合唱團及安東尼絲(Celso Antunes)指揮首演。
此曲分為六個樂章,當中包括勞塔瓦拉於1972年單獨寫成的〈信經〉(Credo)。這首〈信經〉曾獨立流傳數十年,直至作曲家晚年才將它納入完整的彌撒曲之中。雖然與其他樂章相隔近四十年,卻與全曲渾然契合,宛如本就屬於其中。彌撒曲全曲為清唱,合唱聲部經常被細緻拆分,亦有不少與獨唱聲部的交錯。正如首演時一樣,今晚的獨唱部分亦將由合唱團員擔任。
《清唱彌撒曲》由溫暖和聲開展的〈垂憐經〉(Kyrie)開始,進入莊嚴克制的〈光榮頌〉(Gloria),繼而是節奏鮮明、充滿活力的〈信經〉(Credo),再到靜謐敬虔的〈聖哉經〉(Sanctus)及親密細緻並帶室內樂氣質的〈祝福經〉(Benedictus),最終抵達〈羔羊經〉(Agnus Dei)之寧靜沉思的境界結束。
自首演以來,《清唱彌撒曲》深受合唱團與樂評讚譽,並於2012年由拉脫維亞廣播合唱團灌錄首張唱片(Ondine發行)。在作曲家逝世近十年後,此作依然以其凝練而深邃的風格成為勞塔瓦拉晚年的重要遺作,見證他畢生對神聖與神秘的探索。古老氛圍與現代和聲語言的融合,使它在當代清唱彌撒曲目中自成一格。
華爾頓 《伯沙撒王的盛宴》
作曲家
威廉・華爾頓爵士(Sir William Walton, 1902–1983)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英國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生涯橫跨六十年,涵蓋交響曲、協奏曲、電影配樂以及加冕音樂,雖然作品數量不算龐大,但質素極高。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包括與女詩人西特威爾(Edith Sitwell)合作的《假面舞會》(Façade)、第一交響曲、中提琴協奏曲,以及今晚演出的《伯沙撒王的盛宴》。
華爾頓生於蘭開夏郡奧爾德姆,父親為合唱指導。他從小參與牛津基督教堂的詩班,後來亦於該校就讀,並在很大程度上自學作曲。他早年受到文學世家西特威爾家族的賞識與支持,幾乎被其收為養子。《假面舞會》的成功讓他迅速嶄露頭角,憑藉大膽的現代技法與通俗語感的結合,建立起其鮮明的聲音。
於中年與妻子蘇珊娜定居意大利伊斯基亞島後,他的新作一度被批評為過時,首演時甚至屢遭冷評。然而近年來,隨着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帕帕諾爵士(Sir Antonio Pappano),以及倫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愛德華・加德納(Edward Gardner)的推動,華爾頓的管弦作品重新受到重視,並與提皮特(Tippett)、范恩・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及布烈頓(Britten)一道,被視為英國音樂核心曲目之一。
伯沙撒王的盛宴
1930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節目策劃愛德華・克拉克(Edward Clark)希望委約三位包括華爾頓的作曲家創作用於廣播的簡短作品,並要求編制限於小型合唱團、獨唱者,以及不多於十五人的樂隊。豈料這個看似「小工程」的委約最終發展成為編制龐大的《伯沙撒王的盛宴》。此曲的管弦樂編制最終包括擴充的木管與銅管、五位敲擊樂手、鋼琴、管風琴、豎琴、弦樂,再加上兩隊台外小號,遠遠超出了BBC本來的構想與預算。
BBC最終決定撤回委約,留下華爾頓與其半完成的樂曲草稿。當他在西特威爾家族於北安普頓的莊園續寫此曲時,湯瑪士・畢頓爵士(Sir Thomas Beecham)對此曲產生興趣,並為其爭取到1931年里茲三年音樂節(Leeds Triennial Festival)的首演機會。當時音樂節支付的作曲費用僅二十五基尼(約二十六英鎊),但華爾頓的作曲家好友伯納斯勳爵(Lord Berners)隨後額外奉上五十英鎊,希望華爾頓將此曲題獻予他,令華爾頓欣然接受。
1931年10月8日,《伯沙撒王的盛宴》於里茲音樂節首演,由倫敦交響樂團、里茲音樂節合唱團、男中音丹尼斯・諾布爾(Dennis Noble)及指揮馬爾科姆・薩金特(Malcolm Sargent)演出,一鳴驚人,受到樂評人與觀眾的熱烈讚賞,幾乎一夜之間奠定了華爾頓作為英國新生代作曲家領軍人物的地位。
故事
《伯沙撒王的盛宴》取材自聖經,由奧斯伯特・西特威爾(Osbert Sitwell)以經文拼輯成劇本。故事講述伯沙撒王瀆神的盛宴、牆上的神秘文字,以及巴比倫的覆滅。合唱團與男中音獨唱分飾多重角色,將故事鮮活地呈現。今晚的演出中,男中音角色將由本團指揮黃日珩(Apollo Wong)親自兼任。
樂曲由長號吹奏出不祥的號角聲開啟,合唱團低聲吟誦以賽亞的預言,預告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受屈辱的命運。其後合唱團化身為流亡者,在巴比倫河畔悲嘆,拒絕在異地歌唱上主的詩歌,並立下復仇與追憶的誓言。
隨後,無伴奏男中音獨唱將場景帶至巴比倫宮廷,描繪國王的奢華與其瀆神的盛宴。伯沙撒王與宮廷眾人以從耶路撒冷聖殿劫來的聖器飲酒,並讚頌偶像,觸犯天譴。
狂歡正酣之際,無伴奏男中音獨唱再次插入:牆上忽然出現一隻神秘的手,以古亞蘭文寫下「MENE, MENE, TEKEL, UPHARSIN」。合唱團譯作:「你被放在天平上秤過,顯出虧欠。」男中音化身先知但以理,宣告嚴厲審判:伯沙撒王國祚已盡,他被殺戮,而巴比倫國土則被分裂。
其後音樂驟然轉為狂喜。合唱團再度化身以色列人,為巴比倫的覆滅而高聲歡呼,頌揚上主的審判,並以狂熱的「哈利路亞」推向全曲終章。華爾頓以絢麗多變的合唱與管弦樂色彩,於愈趨急切、毫不留情的加速推動下,將樂曲推向二十世紀合唱文獻中最為震撼、最令人屏息的結尾之一。
曲目介紹及撮要:鄭家維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及指揮:黃日珩
助理指揮:廖梓丞
司琴:黃歷琛
^《清唱彌撒曲》獨唱
學士管弦樂團
# 樂團首席
* 首席
§ 蒙香港中樂團允許參與是次演出
香港大學文化聯會合唱團
鳴謝
是次演出得以下人士及機構鼎力協助,學士合唱團特此衷心致謝:
- Mr. Samuel Huang
- Ms. Bertha Hung
- Ms. Christine Lee
- Mr. Ng Ka Ming
- Ms. Edith Pun
- Mr. Benedict Shea
- Mr. Alexander Wong
- Mr. Vicky Wong
- All players of the Learners Orchestra
- City Performing Arts Services Company
-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 Hong Kong Harp Centre
- Methodist International Church Hong Kong
- The Force Image
- University Choir, CA, HKU
承蒙多位善長慷慨贊助本音樂會學生票,以助推廣音樂教育,並捐款至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菲律賓事工的慈善項目,以援助菲律賓北部颱風災民,特載芳名以誌:
- Mr. Andrew Chan
- Dr. Chiu Shui Wah
- Dr. Edward Lai
- Mr. Bill Leung
- Ms. Annie Wong
- Mr. KC Wong